文莱面积多少?唯一一个要求加入中国却被拒绝的国家

评价一个国家富裕与否,要看这个国家能够惠及到每一位人民的程度。文莱达鲁萨兰国凭借着优越的天然资源储备,富裕程度超过了一线发达国家日本韩国,成为亚洲最富裕的国家。别看文莱的国土面积很小,人口也有四十三万,单是依靠石油资源的进出口贸易就足以支撑国家的经济命脉,甚至文莱人均GDP曾一度达2万美元。

在历史上文莱还和中国有过一段纠葛的历史,当年那个落魄的小国如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翻身变身亚洲最富裕国;这是唯一一个要求加入中国的国家,不料却被明朝统治者拒绝了。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仰慕明朝统治,友好建交

文莱位于亚洲东南部,加里曼丹岛西北部,与我国的南海领域相邻。文莱的国土面积仅仅有5765平方公里,比我国的上海市的占地面积还要小。历史上的文莱要比现在的国土面积大得多,发展状况与今天截然不同。那时的文莱国名叫渤泥国,渤泥国时期统治面积甚至覆盖了整个加里曼丹岛,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龙脑香。

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明朝统治阶段。1405年,郑和受朱棣命令,启动了下西洋的一些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展示明朝统治的武力值。整个团队共两万三千多官兵,浩浩荡荡一路从南京开始航至海外。

经过这一次郑和下西洋明朝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同时也有利于我国的文化输出。在这次航海中,三佛齐王国被明朝册封为“旧港宣慰司”,位于今天的苏门答腊巨港,确定了这片土地的大明国所属权,这里也被称为明朝的“南洋飞地”。

当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来到渤泥国时,渤泥国的国王亲自接待了这尊贵的客人。渤泥国对明朝的统治状况很清楚,很欣赏明朝的大国风范。甚至渤泥国国王亲自带领了一百五十名王室来访中国。

来到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便对大明国产生了感情,即使访问已经结束也不愿回国。国王不幸在中国染病,年仅二十八岁便离世,离世前表示希望自己能够葬在大明国的土地,自此渤泥国与大明国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建交,如今南京还保留着浡泥国王墓。

为躲避殖民命运申请加入中国

随着西方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西方各国再也不满足于自己的国土统治,开始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亚洲。渤泥国国力不足,又自然资源丰厚,成为了西方掠食者眼中的一块肥肉,甚至日本也开始眼红这片土地。

面对强国的不断侵略霸凌,渤泥国束手无策,为了保护国家人民的利益,渤泥国国王企图明朝统治者能够伸出援手。如果将渤泥国与大明国国土合并统治,也许能够保护国家平安,躲避沦为殖民地的命运。

不料渤泥国国王的这一请求却遭到了当时明朝统治者的拒绝,两国多年的建交在面对涉及到国家领域安全问题时只能无奈瓦解。对于当时统治者拒绝渤泥国加入的理由始终有争论,最被大家承认的有两种说法:

一是当时的明朝位数于强国列队,没有必要为了一个小国家与西方国家交恶。也许会引发战乱,甚至会引火烧身连累了自己的国家,实在是得不偿失。

另一方面有历史学者分析表示当时的明朝外强中空,面对西方强国保护自己的国家免受伤害已经难得,没有余力再去庇护一个不起眼的小国。无论是出于何种考虑,明朝统治者都给出一样的答案,就是拒绝渤泥国加入中国的请求。无奈之下渤泥国先后成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地,几十年也没有国家自主统治的权力,受制于人发展滞缓。

独立统治,发展经济

一九八四年,经过多年的殖民统治后,文莱终于恢复对国家的管辖自主权,宣布完全独立的那一刻摆脱了殖民地的标签。凭借着丰富液化天然气和石油资源进出口贸易,带领国民人均收入不断突破,称得上是一夜暴富。

国家富裕便会惠及人民,文莱的福利条件很好,个人卖车买房等各种活动都几乎不纳税,所以在文莱的普通家庭中也不会少了好车好房。同时医疗保障机制也建立完全,不用有“看病难”的顾虑。

从经济脉络上看,文莱国内生产总值总值中的百分之八十都是依靠石油与天然气出口,这也显示出了文莱的市场经济单一的现状。这样经济结构的弊端就是限制了发展的格局,有人形容文莱已经患上了“石油依赖症”,离开了是由国家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的确如果不及时发展新的经济脉络,现存的资源只够国家支撑二十年。

看来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石油资源给文莱带来了一夜翻身的机会,也使文莱陷入发展困境。这些年来,我国一直保持着两国之间的友好来往,也大力投资帮助文莱的经济发展,中方对文莱的总投资额估计约为41亿美元。希望文莱能够早日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完成自己的经济宏图建设。

假设与展望:共同书写美好篇章

如果当时的中国应允了文莱加入,或许能帮助文莱躲避外国占领侵略,同时文莱的自然资源会给中国提供更丰富的经济保障;又或者文莱与中国一同沦为强国的霸凌对象,在殖民生活中度过艰辛岁月。人生没有如果,历史无法重演,如今两国都在各自的发展方向上有自己的蓝图就是最好的局面。

在中国的帮助之下,“东方石油小王国”正在告别石油依赖。同时文莱积极响应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文合作全面开花。两国政府相互扶持,友好合作,成为大小国家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典范。稳步推进发展战略,共同书写未来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