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的名词解释:古代为什么要避讳?古代避讳有什么讲究?

古代为什么要避讳?

中华5000年文化流传至今,也是有许许多多的规矩,这“避讳”一词就有很多讲究。

这“避”就指的是躲开、回避; 那“讳”就指的是忌讳。具体的说,用于帝王、圣人、长官、长辈这些人,避免利用名字进行人身攻击,冒犯别人避讳,就是指人们在说话或者写文章的时候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遇到应该忌讳的人物的名字时,必须避开不能出现名字,可以用同音字或同义字来代替,或用其他办法来改说改写,也有的“改性、改名”。避讳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种特殊的习俗,避讳的种类主要有四种。

一是皇帝的名字,全国的上下臣民都要谁讳,这可以叫作“国讳”,也可以叫作“公讳”。

二是长官的名字,下属不能直言长官姓名,百姓就更不可以了。

三是圣贤人的名字,就是周公、孔子一类圣人的名字,也要避讳,这可以叫作“圣讳”。

四是父母或祖父母的名字,全家后代的人都要避讳,这可以叫作“家讳”,或者叫“私讳”。

封建时代最重礼法,避讳是也古代礼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这一中心思想。如今看来虽觉滑稽,但却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