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清热中药 黄芩功效及验方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

【功用】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

【主治】

湿热泻痢,黄疸,热胀,肺热咳嗽,吐衄,崩漏,目赤肿痛,痈肿疔疮。现代可用于治疗高血压病等,

【用法用量】

煎服,3~10克。

【药理研究】

1、对血压的影响:黄芩酊剂、浸剂、煎剂醇或水提取物,黄芩甙对麻醉犬、猫、兔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或送胃,均能产生降压作用。浸剂、酊剂分别口服,能使正常及慢性肾性高血压犬或神经性高血压犬之血压降低黄芩的降压机制,一般认为是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所致。直接扩张血管也可引起血压下降,如用黄芩酊灌流离体兔血管,离体兔后肢血管、肾血管均见扩张;同时刺激血管壁感受器,也能反射性引起降压,如用黄芩酊灌流保留神经之离体兔耳,当灌流量增加时,全身血压也同时略有下降、

2、对血脂的影响:黄芩及三黄制剂(黄连:黄芩:大黄为1:1:1)对正常家兔血清中总胆甾醇/总磷脂之比值无影响,但能降低喂饲胆甾醇7周后家兔的此种比值,亦能降低切除甲状腺家兔的血清中总胆甾醇/总磷脂之比。黄芩的黄酮类成分对乙醇诱导的高脂血症大鼠,有显著的降血脂作用。黄芩甙元和黄芩甙能显著降低大鼠肝组织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实验表明,黄芩对大鼠脂肪组织的脂解有抑制作用,其酮类成分对肾上腺素能的α受体、β受体和多巴胺受体都有效应汉黄芩甙元和黄芩甙元显著抑制肾上腺素的脂解作用,黄芩甙元和黄芩甙显著抑制去甲肾上腺索的脂解作用。黄芩甙显著抑制多巴胺的脂解作用。

3、抗血栓形成:黄芩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黄芩新素Ⅱ及白杨素于1.0mol/L浓度时能抑制由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白杨素及黄芩素、汉黄芩素还能分别抑制由ADP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黄芩素和黄芩甙还可抑制由凝血酶诱导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并能阻止由内毒素诱导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上述作用均能阻止血栓形成。其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比阿司匹林强。作用机制主要是黄芩中黄芩素、汉黄芩素抑制血栓素A2(TXA2)合成酶,使 TXA2生成减少;同时黄芩提取物又能升高cAMP水平,从而使血小板聚集性明显降低,黄芩素还可特异性地抑制血小板12-脂氧酶活性,减少12-脂氧酶的合成,使血小板黏附性降低。所以,黄芩具有抗血栓形成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临床治验】

治疗高血压病:将黄芩制成20%的酊剂,每次5~10毫升,日服3次,治疗51例,服药前血压均在80~100mmHg以上,服药1~12个月后血压下降 20/10mmHg上者占70%,一般临床症状也随之消失或减轻据观察,本药虽经较长时间服用,仍能发挥继续降压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

黄芩制剂口服毒性很小,静脉注射毒性稍大。小鼠腹腔注射黄芩甙的LD50为3.081g/kg。兔口服煎剂10g/kg,静注醇提物2g/kg,除表现镇静作用外,无1例死亡。给犬1次口服浸剂12g/kg或15g/kg48小时,除大剂量发生呕吐外,无其他反应。犬每次口服4g/kg或5g/kg,每天3 次,连服8周,血常规及内脏病检均无明显异常,大剂量组出现粪便稀软,停药后即恢复正常。在临床应用中,黄芩毒性低,其粗制剂口服,黄芩甙或黄芩注射给药,除个别病人出现胃部不适与腹泻外,其余无明显不良反应黄芩银花注射液眼内注射,局部有较重的胀痛感,可加适量普鲁卡因缓解

【医家论药】

缪希雍:黄芩,其性清肃,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湿;阴寒所以胜热,故主诸热。诸热者,邪热与湿热也。黄疸,肠澼,泄痢,皆湿热胜之病也,折其本,则诸病自瘳矣。苦寒能胜湿热,所以小肠利而水自逐,源清则流洁也,血闭者,实热在血分,即热人血室,令人经闭不通,湿热解,则荣气清而自行也。……(《本草经疏》)

【古今验方】

1、治疗少阳头痛及太阳头痛,不拘偏正:片黄芩,酒浸透,晒干为末。每服一钱,茶、酒任下。(《兰室秘藏》)

2、治疗眉眶痛,属风热与痰:黄芩(酒浸炒)、白芷,共为未,清茶调二钱。(《丹溪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