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的习俗是哪个(关于春节的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

每到这一天,各家各户要烙些包芝麻糖的烧饼,名曰“祭灶火烧”或者“备灶糖”。民间相传,灶王爷要在这个时间上天,去汇报工作。给灶王爷吃了嘴甜甜的,人们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腊月二十四

扫房子

这一天,北方称“扫房日”,南方叫“掸尘日”。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屋子,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拂尘垢。

腊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

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

民间谚语称:“腊月二十六,炖大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各地还有“腊月二十六,里外洗一洗”“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之说,民间还流传着“腊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说法,也就是说,从这一天起要开始置办年货了。在各地乡镇,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边百姓纷纷前往买年货。

腊月二十七

宰年鸡、赶大集

民谣中有“腊月二十七,杀只鸡”的说法,为什么要在二十七杀鸡呢?这其实还是取得谐音,“鸡”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杀好的鸡,不在当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时候也不能吃完,要一直留一点。因为,“鸡”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节日期间,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见到鸡,这样才算圆满。

腊月二十八

打糕蒸馍贴花

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的说法,是说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过年用的主食。

“贴花花”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腊月二十九

上坟请祖上大供

腊月二十九,俗称“小除夕”,这一天除了筹备年节中的各种衣食祭品,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上坟请祖”。

大年三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

腊月三十也叫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夜人们有守岁的习俗,北方人这晚习惯吃饺子,南方则有吃馄饨的习俗。

大年初一

金鸡报晓

传统年俗中,除夕守岁后,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初一的习俗是放开门炮仗、拜年、占岁、聚财等。而大年初一这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大年初一的早餐除了饺子,还有汤圆,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大年初一这天,汤圆不叫“汤圆”,叫“元宝”,吃汤圆也不叫“吃汤圆”,叫“得元宝”。

大年初二

金吠报春

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这一天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有些地区,在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大年初三

肥猪拱门

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

农历正月初三,又称为“猪日”。

大年初四

三羊开泰

大年初四又称为“羊日”,常说的“三羊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相传大年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果品,焚香点烛,以示恭迎。

大年初五

艮牛耕春

正月初五,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要迎财神进家,保佑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年年有余。同时,这一天又俗称“破五”,意思是之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至此就结束了。

大年初六

马到成功

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风俗。

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要全部扔掉。此外,还要喝一种素菜汤,这种汤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种蔬菜做成的。

大年初七

人寿年丰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大年初七是“人日”。人过生日,要以七种蔬菜,煮成七宝羹,也就是将七种蔬菜,煮成杂菜汤,大家都祈望吃了七宝羹,来年大丰收。

古代人日还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

大年初八

放生祈福

“七人八谷”,初八也就是谷日,又叫顺星节。传说中这天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星最多,人们会制作小灯燃而祭之,也称“祭星”“接星”。如果这一天天气晴朗,那就预示着今年的稻谷会有个好收成。

大年初九

玉皇天诞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每逢玉皇大帝的生日,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道教和民间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大年初十

祭石感恩

大年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早晨,用绳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正月十一

宴请子婿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在这一天宴请子婿。相传是因为初九举行祭典时的食物一直吃不完,所以在正月十一这天用来请子婿吃饭,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费。“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

正月十二

搭建灯棚

民间俗称“正月十二搭灯棚”。意思是元宵节将近,村庄中的管事人从这一天开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壮年准备花灯,做元宵赏灯的各种准备工作。

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三

灶下点灯

在正月十三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

正月十四

趣味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灯谜是中国特有的文字游戏,最早由谜语发展而来,将谜语悬之于灯,供人待射,开始于南宋。人们把灯谜写成诗的形式,贴在灯上,挂在大街两旁,任由人猜,当时名为“灯谜”。猜灯谜可以斗智助兴,增加节日气氛。

正月十五

元宵节观灯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