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半岛地形怎么样?漫谈印度地缘政治民族历史

(一)印度地缘

印度得名于印度河,梵文Sindhu,后来成了波斯语的Hindu 。即中国古籍的“身毒”、“印度”。

从地理的角度来说,半岛的地形从南到北大致可分为四部分。北部为高山区,呈东西弧形走向的狭长地带,由西向东为兴都库什山脉、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长2400公里,宽240—300公里,平均海拔达6000米。第二部分是平原区,主要由印度河和恒河两大河系的流域组成。两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西端,印度河流入阿拉伯海,恒河注入孟加拉湾。两河之间有塔尔沙漠,也称“印度沙漠”。东部还有雅鲁藏布江流经印度的一段,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注入孟加拉湾。 第三部分是南印度高原区。北边的文底耶山,与沿东西海岸走向的东高止山和西高止山组成一个倒三角形。西高止山海拔约900米,东高止山的海拔高度约400米,三山中间构成高原,称德干高原。高原向南和东南,地势趋降,形成丘陵及沿海平原,即泰米尔丘陵或泰米尔半岛。

印度半岛坐落在北纬8度至37度之间。平原区处于北纬20度至30度,相当于中国长江以南,由于地形及西南信风的影响,两地的气候大异,印度平原区比中国长江以南地区更热,更潮湿。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北屏风,每年6—9月,西南信风卷着热湿的空气滚滚而来,碰屏风阻挡,形成大雨,连月不断,每年85%的雨量集中于此时。这就成为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关键。所以,水利成为居民的主要任务,千百年来平原地区水渠成网,德干高原人工水池处处可见,两地区的农业都很发达。

(02)

而从历史、从地缘的角度,则关注点有所不同。印度次大陆在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以高大的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为界,其余部分面向印度洋。除了南印度的一些国家以外,印度人在历史上并不十分关注海洋,欧洲人到来前的海洋不是印度政治史中的重要因素。次大陆与外界的交往传统上是通过陆路,尤其是西北部兴都库什山脉的那些山口(开伯尔山口,古马尔山口和博伦山口)。

地理上属于伊朗高原的阿富汗和俾路支,在政治和历史上与印度有着密切联系。孔雀王朝和后来很多外族征服者建立的印度王朝,其领土都包含阿富汗;德里苏丹国主要是突厥人统治的国家。直到今日,巴基斯坦的疆域仍然包括地理上位于次大陆范围之外的俾路支省。

次大陆本身可以分为三个区域:北印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南印的德干高原,和印度半岛最南端。在英国人最终控制整个次大陆之前,印度从未实现过政治上的完全统一,其分野大概即以这三个区域为界。在三个区域中,北方平原的地位最为重要,印度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大都发生于这里。北印再被拉其普塔纳沙漠和阿拉瓦利岭分为印度河流域地区和恒河流域地区。东部的恒河流域诞生过印度早期的许多重要国家,但其政治中心地位在穆斯林入侵以后被西北部的德里取代。

北印和南印大致以温迪亚山脉为界,温迪亚山脉以南的德干和半岛南端相对于北印拥有几乎独立的政治史。受到山脉的阻碍,北方的国家很难扩张到南方。一些强大的北印政权虽然征服了德干,但对这些地区并无法实行稳固的控制。至于最南面的区域,即克里希纳河以外的部分,虽然没有明显的与德干高原的地理分界,但它在历史上是绝少受到北印或德干地区影响的。

南端地区在英国统治之前从未受印度斯坦的政府管辖。相对于北方,南印只有一些地域性的王国,它们没有像北方帝国那样把势力大举推进到北印去,因而南印史在学术研究上受到的重视不若北印史。由于南方的历史进程独立于北方,而且无法按北印的政治史分期,所以古代与中世纪的印度史,北印与南印经常要分别论述。

(03)

历史上地理的变化同样值得注意。从公元前3000年至今,自然环境改变了很多。从印度河流域来看,尤其是在中、下游地区,现在要比古代干燥得多,印度河东边的塔尔沙漠的面积变得更大了。空中摄影也证明,今日的一些沙丘在古代是良田。

其次,恒河中下游地区在古代是茂密的森林,人迹罕至。再者,几千年来印度河和恒河的河口都向前伸展许多,支流的变化也很大,且经常改道。例如文献记载某城市在河边,而发掘出的遗址却远离今日河道。还有,德干高原内陆的变化不大,东、西高止山至海岸的狭长沿海地带却不然,东海岸延伸,西沿海地带削减。

总的来说,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和历史演化具有一定影响,愈是远古时期,影响愈大、愈直接。印度气候炎热,历来有“坐夏”一说,或居家少出,或躲入树林。甚至有学者认为,印度的季风气候对形成印度民族的性格有相当影响,如气候酷热,高度潮湿,大气清澄,形成当地居民“被动”、“忍从”和“思索”的性格。

如果说上述学者对于季风气候形成印度民族性格的结论还是相当抽象,甚至有点“玄”的话,那么同为一脉的雅利安人在分别涉入印度和伊朗并定居后,确实产生了不一样的结果,尽管其间原因甚多,但地理环境或多或少起了一定的作用。前者的游牧民族强悍善战的特性,在南亚环境的侵蚀下,慢慢消磨殆尽,又经长年累月的潜移默化,变成养尊处优,沉湎于膜拜神灵,最终由征服者成为被征服者。后者则不然,他们在恶劣环境的挑战下,奋发图强,居鲁士、大流士等一代英豪,挥戈铁马,纵横千里,一度建立了雄跨欧亚非三大洲的波斯帝国。

(04)

南亚存在多种的人种。原始人种是尼格利陀人和“原始澳洲人”,前者与非洲黑人类似。现代在南印度、安达曼群岛等还有少量存在;后者的后裔则是散布各地的诸部族。新石器晚期进入的民族为“古地中海人”,即南印度人,中国古代汉译为“达罗毗荼”人。身材中等,皮肤从浅褐色到黑色,黑头发。新石器时代发现最早的大麦遗迹。制作陶器、渔猎、种谷物和豢养动物,以及最早的印度河文明,相信都是他们的成果。后来一部分与外来者混合,大部分被迫迁移到南印度。泰米尔人、泰卢固人、马拉维拉人等属于此种族。蒙古族系,有二支:喜马拉雅的山地居民称西藏-蒙古人,东部的阿萨姆、孟加拉等也是蒙古人种。现在的主体居民雅利安人是后来迁入的。其中的印度雅利安人又称北欧人,体型高大,肤色较白。如现代的古吉拉特人、旁遮普人、拉贾斯坦等北方地区民族。还有肤色浅褐色、较魁梧的雅利安-达罗彼荼人。

经过长期的融合和分化,现代印度的民族非常复杂。共有100多个民族,没有一个占据多数。一千万人口以上的有印度斯坦族、泰卢固、马拉提、泰米尔、阿萨姆、锡克人等族。各地还分布着400多部族。

与民族相应,语言也很混杂。179种语言和500多种方言。90%以上的人使用大约16种语言。使用者数万人以上的就有118种。

南亚次大陆共有四大语系。属于印欧语系的是“印度雅利安语”。古代印欧语系的文字就是梵文,包括吠陀梵文和古典梵文。它是宗教和古代文化典籍的语言。中古时期分化出许多分支,在印度大部分地区流传至今,如印地语、旁遮普语、拉贾斯坦语、比哈尔语、孟加拉语等。达罗彼荼语系主要流行与南印度,如泰米尔语等。属于汉藏语系的有喜马拉雅和阿萨姆山区的数百种方言。南亚语系是多数部族民的母语。

(05)

【讨论】中印地缘的同异

世界史的基本单元是文明。文明具有多种属性,其中最主要的是历史和文化。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的历史轨迹和文化传统迥异,地缘的差异是根本性原因。

天涯著名网友温骏轩(“鄙视抢沙发的”)老师对地缘有独到的见解。按照他的解说,地缘是指地理环境及其上的人。“‘人’才是地缘这个概念中,最为重要的要素。”“地缘视角下的‘人’指的是群体性的人”。由此,地缘是包含了地理、文化以及历史的因素。

亚洲可划分为五大地缘板块:东亚大板块,南亚板块,中西亚板块、东南亚板块及北亚板块。北亚板块指西伯利亚中、北部人迹罕见的极寒地区,古代文明基本与之无缘。

巨大的东亚板块以喜马拉雅山脉——帕米尔高原为西界,东到太平洋,北至西伯利亚南缘,南达南中国海和中南半岛。东亚大陆的西部是险峻的高山沙漠,交通艰难;而且远离古代文明起源的西亚-东地中海地区,所以封闭程度高。这是中华文明持久、独特的地缘背景

南亚板块基本上就是南亚次大陆。它也就是广义的印度半岛,而狭义的印度半岛是指德干高原及其外围。它呈倒三角形,两边是海洋,而且距离二河流域及地中海较近,所以对外交往较多。

东亚的大部分和南亚、东南亚都属亚洲季风带,其界线西起印度河流域,喜玛拉雅山脉以南、青藏高原东缘、大兴安岭以东一线,包括南亚、东南亚、东北亚和中国东部、南部。此线以东、以南的地区受季风影响,气候温暖湿润,草木繁茂。而在同纬度的中东地区、非洲和中美洲却一片荒芜。

东亚地形更复杂、气候更多样,整体处于北温带。有人认为,北温带气候适合文明发展,人们更活跃有创造力。南亚总体处于热带,潮湿炎热的气候让人不愿活动,喜欢冥想。

东亚的核心是中国,主要是中国东部。东亚地缘有四层结构:中心是中原,河南及周边地区;往外是内地主干区,主要是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第三层是内地外围区,包括岭南、巴蜀、云贵、甘肃、辽东等农业区。第四层是边疆游牧-渔猎区,如蒙古高原、黑龙江流域、天山南北。

河流对文明有很大作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在地理上心理上都不远。河、江同向,之间是平原丘陵,没有大的地理障碍。气候植被虽有差异,只是逐步过渡。黄河长江流域经济繁荣,可能是古代文明世界里面积最大的成片农业区(我猜的)。河-江地带构成中华文明单一的地缘核心区,是中华民族长期统一的基本保障。

印度文明的二个核心区是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这两条河取向不同,气候、地貌差异较大。中间是塔尔沙漠。这使得两个地区不能成为一体,外部取向各异。而且印度河距离伊朗高原太近,没有战略纵深。东亚板块只有中华文明一个先进文明作为文化核心,而伊朗高原的文明比印度更古老,可以冲击印度的文化。因此,印度文明难以统一。

即使是恒河流域,由于降水过多,森林茂密、洪水泛滥阻隔交通,也难以形成共同的政治认同。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解释为何欧洲不能统一。欧洲文明主要是西欧,就是德瑞意及其以西。这里没有一条起核心的大河,相反中央地带是阿尔卑斯山脉。各国的河流都不长,而且各奔东西,故而无法形成共同的经济-政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