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作者是谁(《鸿门宴》有哪些文学历史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在看《鸿门宴》的时候不仅能学习到丰富的语言知识,更能对其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感悟。


《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文章讲述了秦灭后两支核心抗秦军队的首领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这次宴会对秦末农民运动和楚汉争霸有着重大影响。全文分为赴宴前、赴宴和逃席三个部分,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以宴会为高潮。前后叙述了刘帮的左司马曹无伤告密、项羽起杀心,张良刘邦拉拢项伯斡旋、放松项羽警惕,及最后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等事项,按项羽是否执行杀害、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除了跌宕起伏的情节,《鸿门宴》中还涉及到古代生活的制度典章、礼仪习俗以及古代人民的衣食住行、生活用具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与智慧的结晶,我们除在对其进行传承的同时,还应不断通过古人心性的研究来促进自身的成长。

通过研究《鸿门宴》,我们可以窥探两位霸主——刘邦及项羽的性情,对我们后续职业生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政治理念——暴虐与仁政

项羽虽然英勇善战,是个大英雄,但他却残忍暴戾,治政理念也极为残暴血腥,引起了当时人们的警惕和反感。北伐之前,他便在襄城开始滥杀无辜,他的残暴已经成为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直接影响到后来的鸿门宴事件。

但刘邦却倡导以仁治政、倡导休养生息。战争中,刘邦总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博得了“宽大长者”的好名声,刘邦的仁义和爱民已在当时成为美谈,拥有比项羽更多的民心。因此,在灭秦战争中,刘邦能够得到怀王与诸老将的支持。

(二)用人之道——刚愎自用与知人善用

鸿门宴上,刘邦的谋士和下属有张良、樊哙等人,项羽谋士和下属有范增、项伯、项庄。刘邦的团队可谓精诚团结、配合默契。当张良发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企图后,保护刘邦的责任感驱使他赶快来到军门找樊哙商量对策,而樊哙在危机之时,没有托辞,冒着生命危险持剑盾闯帐而入。樊哙进入宴会后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所说的一番话与刘邦此前所言如出一辙。刘邦与樊哙配合之默契,使项羽更加相信刘邦无意做关中王。等到紧张的宴会气氛稍微有所缓和之时,刘邦借“如厕”离开宴席,樊哙、张良能够会意随出。刘邦离去时交待张良,要估计他回到军中之后才可进献白璧与玉斗,以拖延时间,稳住项羽,张良都一一照做。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中,刘邦与部下高度默契,上下之间目的一致,认识一致,行动一致,情况复杂而没有出现任何纰漏,刘邦不仅保护了自己,也保全了大家,最终获得了这场无硝烟之斗争的胜利。

(三)竞争思维——自我中心与知己知彼

刘邦深知掌握对方信息的数量额、准确度是决定胜利的关键,深知谁收集到比对手多、比对手准确的信息,谁才能够有更大的胜算。当他听张良说项羽要击破他时,就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约为婚姻”,使项伯为他所用。项伯禁不住刘邦的拉拢,把项羽灭刘的信息透露得一清二楚。刘邦到鸿门后,又抓住项羽的虚荣心理,用甜言蜜语来哄骗项羽。先入关破秦”,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项羽,以满足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着又把称王的传言,转到“小人”身上,把欲称王关中的野心否认得干干净净,使项羽信以为真。

(四)为人之法——恃勇而骄与谦卑礼让

刘邦因为能力、背景等方面的缘故并不自信,但是不自信使他养成了谦卑懂礼的性格特性。他善于抓住和利用各种条件广结善缘。刘邦极为擅长笼络之能事,以小弟侍奉兄长的礼节接待项伯,且约为婚姻,结成了儿女亲家,扯上了亲戚关系,大有刘项成为一家之势,还信誓旦旦效忠项王,一副真诚无辜的样子,终于感动了项伯,使项伯感情的砝码倒向了刘邦这边。